學習焦慮其實在各個領域可能都會出現,永遠覺得東西學不完,並且對沒聽過或不熟悉的東西特別在意,深怕自己錯過。
想要持續學習基本上是好的,但過度焦慮卻不是一件好事。
瑜伽本來是一個身心靈的修練,看似好像很單純,但大概當你一踏入這個領域就會發現,天啊,瑜伽也太多種了吧。
有傳統的,有現代的,大師也無窮無盡,有不同練習方法,有不同的理論,甚至連瑜伽經薄伽梵歌講的瑜伽都好幾種。
身為一個教學者或老師,面對這種情況,也會像是在大海中謎航的船隻,眼前無窮無盡,但最後也不知道自己該停在哪裡。
你也會有這種學習焦慮嗎?
我或許可以分享一下我的想法讓大家參考。
第一,我們絕對需要了解瑜伽的深度跟廣度非常全面。
但這並不是要讓我們焦慮的去想學完所有的瑜伽,實際上也不可能。
這只是告訴我們,瑜伽很廣闊,我們需要的答案透過瑜伽很有機會可以找到。
第二,回到根本,思考練習或教學的目的。
瑜伽講天人合一,瑜伽講回到自己的專注覺察,瑜伽鍛鍊我們的身心靈。
舉個比較常見的例子。
很多人買電鑽的考量,並不是在乎電鑽是否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功能,最華麗的外表,最超值的價錢,人們只需要牆上的那個洞。你不需要有100支電鑽。
同理,瑜伽練習希望讓我們或學生能夠往身心靈健康的方向前進,所以不管你在練習哪一種瑜伽,如果你確定你的方法跟修練,有帶著你往這個方向前進,那就夠了。
瑜伽經講的 santosha 知足,aparigraha 不貪婪,不也提醒著我們剛剛好的哲學嗎。
再更簡單的二分法,可以思考一下:
身體健康上的鍛鍊是否足夠,有沒有一個可以學習的對象?
心靈哲學方面的鍛鍊是否足夠,有沒有一個可以學習的對象?
你不一定需要在同一個老師上找到這些特質跟資源,甚至2-3個都可以,但如果已經有了,那你需要的就是這2-3個,而不是20-30個。
如果發現自己因為太多網路上的資訊跟招生訊息,引發自己的學習焦慮,不妨靜下心來檢視一下自己的初衷,找出真正需要而不是想要的,本身過程也是一種瑜伽的練習。

0 留言